這無疑是武漢工程大學校史上值得記述的一筆。
“90后”教授胡六永,帶領著他的“90后”研究生陳淵興,歷經3年攻堅,日前成功為母校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首次以第一完成單位的身份,將研究成果發(fā)表在了Nature系列期刊上。
“90后”教授胡六永。受訪單位供圖
對第一作者陳淵興來說,這份在他畢業(yè)前夕到來的“大禮”,不僅是榮譽,更是他未來學術之路的堅實“敲門磚”。
曾經因論文遲遲未能發(fā)表,陳淵興自感無緣學術,花了3個月去找工作。如今,他即將重返校園——不久前,他獲得了到華中師范大學讀博的機會。
從“雙非”高校進入“雙一流”高校深造,讓他離科研夢想又近了一步。
不到35歲的正教授
半年前,胡六永評上正教授,那時他還不到35歲。
2019年胡六永入職武漢工程大學。此前的7年里,他先后在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求學,在香港科技大學做博士后。
進入武漢工程大學后,他開始組建團隊專攻“單原子催化與光電化學傳感”。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近些年他的研究主要針對單原子催化與傳感、光電化學傳感等交叉學科領域。
他們發(fā)展了針對食品安全、環(huán)境監(jiān)測、生物醫(yī)學診斷快速檢測的化學測量學方法;在原子級分散材料仿生設計、原子尺度效應增敏機制探究和分析新方法構建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2023年,胡六永與華中師范大學朱成周、顧文玲團隊合作,連續(xù)在《德國應用化學》發(fā)表兩篇研究:他們開發(fā)的鐵-氮-碳單原子催化劑顯著提高了電化學發(fā)光效率;創(chuàng)新性地利用鈷鐵層狀雙氫氧化物活化水分子產生活性氧,解決了傳統(tǒng)魯米諾檢測系統(tǒng)效率受限的難題。
今年3月,他們又在Nature子刊《自然·通訊》上發(fā)表成果,核心是解決半導體與催化劑界面能級不匹配導致的“電子堵車”問題。
半導體與催化劑間的電荷傳輸難題困擾學界多年,直到胡六永團隊在原子尺度上“焊接”出一條電子高速公路。該方案的核心價值在于通過原子尺度的材料設計,打通了電子在半導體與催化劑間傳輸的“堵點”,提升了光催化和光電化學反應效率。
這項在畢業(yè)前夕發(fā)表的成果,撬動了第一作者陳淵興的學術之路。
科研其實挺有趣
胡六永常常這樣科普他的研究:“比如,我們可以取一點黃瓜的表皮,浸泡到溶液當中,和我們構建的光電傳感器結合。通過電流信號擬合出來一個線性方程,根據方程就可以解讀出黃瓜的農藥含量?!?/span>
近年來,胡六永把研究方向瞄準“大健康”。基于單原子材料的光電化學傳感器的優(yōu)異性能,他和團隊進一步實現了廣譜滅生性除草劑草甘膦的靈敏檢測,能在10分鐘內檢測出農產品中痕量的農藥殘留,檢測限低至0.41ng/mL——相當于一滴農藥溶于5個標準游泳池,比傳統(tǒng)方法靈敏度提高了100倍。
“在早期癌癥篩查中,人體血液中的腫瘤標志物含量低,傳統(tǒng)的方法識別比較困難,我們聚焦電化學分析,將生物化學的健康信息轉化為電信號,然后借助納米催化的形式,實現信號放大,能夠更加靈敏地把這些標志物檢測出來?!焙澜忉?,通過電化學分析,可以幫助醫(yī)生實現對疾病的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
“我們致力于在原子級分散材料的仿生設計上尋找突破,就像在微觀世界里,搭建一座高精度傳感器,讓過去難以捕捉的有害物質、疾病標志物無所遁形……”在胡六永眼里:“科研其實挺有趣!”
今年5月,在武漢工程大學五四表彰大會上,胡六永被授予該?!暗谑藢檬髢?yōu)秀青年(教工)”榮譽稱號。
如今,胡六永團隊正朝著兩個方向深耕:一是推動單原子傳感技術的產業(yè)化,與企業(yè)合作開發(fā)便攜式農殘檢測儀;二是探索單原子催化在農業(yè)廢棄物資源化中的應用,如利用銥摻雜金屬有機框架材料提升生物質轉化效率。
招生前先“嚇唬一下”
和很多導師不太一樣的是,胡六永每年只招一個研究生——不是因為招生名額的限制,而是他注重“招到合適的人”,強調“志同道合”。
他招研究生不僅招的少,而且來之前還要“嚇?!币幌?。
“來我們這兒很辛苦,早上8點到實驗室,晚上有時可能很晚才回去,一周保證不少于5天時間踏踏實實地做研究……”胡六永打趣說:“被嚇唬了還敢來的,就是真正想來做科研的。”
胡六永團隊的研究生數量屈指可數,但每一個都能啃硬骨頭、不怕反復試錯。即將前往華中師范大學讀博的陳淵興,是2025屆優(yōu)秀畢業(yè)生。他表示,身在“雙非”高校,發(fā)Nature子刊是他此前不敢奢望的。胡老師的鼓勵和堅持,讓他覺得“自己似乎還可以”。
有段時間,陳淵興一度覺得自己和學術“無緣了”。論文遲遲未能發(fā)表,畢業(yè)壓力來襲,他甚至花了3個月時間出去找工作。直到研三寒假的一天,他收到導師轉來的《自然·通訊》錄用的消息。
打那會兒起,他決定考博、走科研這條路,“試試看,也許能行呢”。
相關論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8174-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