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廣東一所公辦本科高校密集召開了4場“積分入編調研座談會”,邀請非編高層次人才、準聘教師及全日制聘用教職工等群體代表參與,加快推進非編教職工積分入編工作。
截圖自高校官網
此次會議的內容主要是結合教職工意見建議收集,以及對校外同類院校工作進行調研,在評價指標、實操路徑等方面重點討論,為下一步政策的精準制訂提供參考依據。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湖北理工學院也曾發(fā)布《編外用工B類人員實行積分制遴選納入編制備案管理實施細則(試行)》一文,試行“積分入編”。
圖源:湖北理工學院信息公開網
看到高校如此動作,不少博士群里都在討論:未來進高校拿編制,是不是要有新途徑了?
積分制入編:打破傳統(tǒng)的新嘗試?
區(qū)別于人才引進政策性入編,積分入編門檻并不高:編外員工連續(xù)工齡滿五年以上、擁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積分累計超過200等。以上同時滿足,就可以申請辦理納入編制備案管理。
那么積分如何取得呢?參考湖北理工學院此前實施的積分入編規(guī)則,可以簡單理解為“攢積分換編制”。
高校積分入編測評體系(部分項目)
【加分項】:考上博士;擔任正、副科級職務;副高;配偶是博士且已入職學校;在機關工作連續(xù)滿2年;在校工齡;科研能力(第一作者、核心期刊、專利、橫向、省級以上教研項目等);教學能力(校級以上教學成果/教學競賽等);個人表彰;每年度按要求完成社會服務任務;市級榮譽稱號等。
【減分項】:教學事故、學術不端、不服從組織工作安排以及部分學??伞耙黄狈駴Q”的情形。
值得一提的是,積分制與傳統(tǒng)考核方式存在一定區(qū)別——
①累計日常表現(xiàn),滿足一定積分即可申請,可提前可延后,而非固定時段的一次考核定終身;
②兼顧教學、科研、服務多維度,同時設置了不同考核指標的最高積分限額,著重教職工均衡發(fā)展;
③積分數(shù)字的量化,減少了人為干預的情況;
④雖滿足積分即可申請,但每年名額非常有限;
⑤每年加分減分的數(shù)值可能會調整,標準并非從一而終;
……
可以這么說。積分制入編,是一種高校通過量化考核非編教職工的工作年限、教學科研成果、社會服務等指標,達到一定積分即可獲得事業(yè)編制的新思路(但不一定完美無缺)。
各高校的如何解決崗位編制?
高校對于編制崗位的管理,近幾年一直在進行多種嘗試。既有設置人才周轉池的,也有完成重大項目成果可直接入編的,因校而異。但無論哪種,高校對于編制崗位的改革一直在變化。
△安徽大學“編制周轉池”
△不同高校主流用人方式參考
根據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官方鼓勵“采取多元化聘用方式靈活用人”。這也為高校編改提供了政策依據。
信息來源:教育部
而之所以每年都在變,也是因為在實際情況中,高校的編制限額剩余指標日趨緊張。甚至每年的專任教師數(shù)量、學生數(shù)、互開課等因素均有可能影響下一年的評審額度。
信息來源:合肥師范學院
甚至官方也會增加一些限制條件,來達到控制編制額度分配的目的。比如教師從事兼職取酬較多的單位,該單位人員的編制核定和年度進人計劃審批,也會從嚴把握或按一定比例核減。
信息來源:合肥師范學院
盡管編制管理越來越嚴,但高校也在想辦法創(chuàng)新用人方式,比如“積分入編”這種新嘗試,就是想既守住編制紅線,又給人才留足發(fā)展空間。
“積分入編”就像一把新尺子:能量出真本事,也能量出學校的溫度。高校想真正實現(xiàn)“能者上、優(yōu)者進”的同時,還想展示以人為本的理念。這也是為什么商討新規(guī)如何制定,需要學校和非編的主要教職工群體一起討論的原因。從已有的試點情況看,這一創(chuàng)新模式既體現(xiàn)了用人標準的量化趨勢,也面臨著評價體系科學化的挑戰(zhàn)。
數(shù)字好算,人心難算;公式有了,人情味還得慢慢調。也許再過不久,編外的春天就真的來了。
